首页 | 中心概况 | 学科建设 | 科学研究 | 硒科普 | 联盟概况 | 相关政策 | 研究报告 | 合作需求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普及 >> 正文
 

《硒之科普——标准用语与权威发布》——硒之发现

2020年09月10日 14:40 国硒中心 点击:[]

1817年,瑞典科学家永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瑞典语:Jöns Jakob Berzelius)(1779~1848)发现硒元素,后以希腊月亮女神之名(Selene)将其命名为硒(Selenium)。硒从人类首次发现至今,已经历了200多年历史。

1836年,首个有机硒化合物二乙基硒醚被合成。直到1973年,有机硒的合成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年被誉为近代有机硒化学的诞生之年,是有机硒化学发展历史中的里程碑。同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1957年,Mills发现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在1973年,Rotruck等和Flohe等分别证明GSH-Px为含硒酶,1978年Forstrom等人证实GSH-Px的活性中心为硒代半胱氨酸(Selenocysteine,SeCys)。

1980年,中国营养学家杨光圻证实克山病、大骨节病与地方性缺硒有关。“硒与克山病”关系的研究获得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授予的“施瓦茨(Schwarz)奖”。

1986年,Chambers等人提出硒代半胱氨酸是蛋白质中心硒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由UGA编码完成。

1987年,湖北省地质部门在中国湖北恩施市渔塘坝探明硒矿床,改写了“硒不能独立成矿”的结论,渔塘坝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大、富集程度最高的独立硒矿床所在地。恩施市并于2011年9月19日在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简称TEMA14)•仙居恩施国际硒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上被授予“世界硒都”称号。

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在将硒列为每日膳食营养素之一。

1994年,中国研究人员发现了纳米尺度的红色元素硒,最后定名为纳米硒(Nano-selenium)。

1996年,中国科学家于树玉主持的“硒与肝癌防治”研究再次获得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授予的“施瓦茨(Schwarz)奖”。

至今,含硒产品已成为市面上随处可见的营养补充剂。

上一条:《硒之科普——标准用语与权威发布》——硒之人物
下一条:《硒之科普——标准用语与权威发布》——硒之誉称

关闭

 

版权所有: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网站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