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学科建设 | 科学研究 | 硒科普 | 联盟概况 | 相关政策 | 研究报告 | 合作需求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进展 >> 正文
 

国硒中心许锋教授团队解析构树聚硒和耐硒的分子机制

2022年09月27日 10:06  点击:[]


近日,国硒中心许锋教授领衔的富硒植物研究团队在Tree Physiology杂志发表了题为“Comparative physiological and 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selenium accumulation and tolerance to selenate toxicity of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采用外源施硒对构树进行处理,分别采用生理指标和转录组测序技术,通过GSEA、WGCNA等手段对构树聚硒和耐硒的分子和生理机制进行解析,揭示构树硒代谢的基因调控网络。

eb785eb42efae3bbfef0f5f84813895c

图1 文章封面

构树(Broussonetia papyifera)为桑科桑亚科构属落叶乔木或灌木状。是一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旱耐湿的树种,广泛分布于国内各个省市。硒是动物和人类的必需微量营养元素,参与动物和人类多种酶的合成,抑制癌症的发生。通过补硒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起到防癌抗癌、延缓衰老的作用。报道发现构树的同属植物白桑具有一定的聚硒能力,这表明可通过硒强化的方式提高构树硒积累能力,并将其作为植物硒源进而加工为饲料、硒蛋白食品等富硒产品,直接或间接作为人类补硒的一种食物来源。

0fc005acf70c6520435cc01dc3c3b73e

图2 总硫含量、总硒含量、硒形态等生理指标

本研究通过叶施方式处理一年生构树,发现构树通过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减少过量硒对构树的胁迫。此外,构树中主要硒形态为硒代蛋氨酸,且对两种硒源的转化效率存在显著不同,对亚硒酸钠的有机硒转化率可达90%以上,而对硒酸钠的转化率为45%左右。总硫和硒含量数据表明两种物质在构树中表现为竞争关系(图2)。

通过对构树21个样品进行转录组分析,利用GSEA、WGCNA等手段结合生理数据,对硒代谢相关结构基因进行挖掘和分析,获得50个与聚硒和耐硒相关的hub-gene,其中包括硒同化通路基因APS、SAT、HMT、SAM等,耐硒相关基因GST、ABC等。

73bf2230589e816f9dea47e3f4d50faa

图3 基于WGCNA的关键Hub-gene挖掘


b5e15b7ac280c896add7ec69f5fb773c

图4 构树中聚硒和耐硒代谢通路

基于挖掘的关键基因及相关报道,该研究推定出构树中聚硒和耐硒的代谢网络,为构树硒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博士陈强文为本文第一作者,许锋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

上一条:国硒中心程水源教授团队系统阐述植物中硒与必需微量元素
下一条:祝振洲课题组发表《应用单宁酸和聚乙烯亚胺改性的Fe3O4纳米颗粒固定化碱性蛋白酶制备堇叶碎米荠硒肽》

关闭

 

版权所有: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网站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