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黑龙江克山县的农村爆发过一种疾病,患病的人不光精神萎靡不振,心脏还会变大,有时口吐黄水,就会死掉,尤其是儿童和孕妇,这种怪病使当地村民非常紧张。但由于当时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限制,问题一直未获解决,连病的原因也不清楚,所以,人们就以它最初爆发的地点命名“克山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又先后派出过多次医疗组调查研究,提出过很多理论,但也没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直到1965年西安医学院的研究组通过给陕西病区的病人服用亚硒酸钠和维生素E片,发觉有预防效果。1969-1972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克山病防治小分队在黑龙江单独使用亚硒酸钠片,此后,他们进一步分析发现:克山病病区普遍缺硒,居民日硒摄入量平均在17微克以下,头发硒含量低于0.12毫克/千克,血液硒低于20微克/升(相当于温汤镇居民的1/5)。正是这一发现,明确了硒与克山病的关系,解决了困扰病区居民近40年的难题。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小分队也因这项研究荣获了国际“施瓦茨奖”,以表彰他们为硒和人类健康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现在,科学家们除了给急性克山病病人服用硒片外,更提倡病区居民通过食用富硒食品来防治克山病的发生。
(作者系国硒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硒研究学会秘书长)